“选购商品,商品扫码,拿出手机,扫码付款”,如此便捷的购物支付体验,使很多人对于“付钱”这一过程的感知越来越低。
密码验证、声纹验证、指纹验证、刷脸验证……消费者对于支付便捷、安全的需求似乎同时得到了满足,
然而,真的是这样么?
从左到右的支付行业
毫无疑问,我国支付行业的发展已经领先世界,被誉为“新四大发明”之一,但如果时间回溯五年来看,我国整体支付行业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。
可以说,我们用五年左右的时间,超越了其他发达国家五十年支付行业的发展,在安全和便捷方面实现了全面的赶超。但是,在支付发展的历史中,安全和便捷就如一个跷跷板的两端,此消彼长。
支付的发展总是离不开三个关键词:“效率、便捷、安全”,提供支付服务的机构总是以效率(包含客观环境、商家与消费者的接受度、价格、机会成本等综合因素)为中心,在安全和便捷中进行权衡。
在两者的权衡中,支付机构(代指非银行支付机构)和银行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发展倾向和理念。商业银行向左,经营理念偏保守派,重支付安全和消费者的保护。支付机构向右,偏创新派,重支付便捷和客户体验。
虽然两者都十分重要,但在具体的经营决策中,倾向性仍然十分明显,也正是这种倾向性,使银行在零售支付的战场中全面溃败。
银行在大额支付(多为B2B交易)市场占据传统优势,第三方支付在小额(以零售为主)支付方面领先。以人民银行公布的《2018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》的数据来看,2018年,非银行支付机构发生网络支付业务5306.1亿笔,金额208.07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85.05%和45.23%。
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1751.92亿笔,金额2539.7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14.82%和4.98%。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交易笔数是银行的3倍还多,虽然交易量不到银行的10%,但在笔数和金额方面的增速都远远超过银行。
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传统金融机构,注重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其固有的文化基因,这也是银行获得B2B交易信赖的原因之一,因为企业更重视资金的安全。
但随着零售支付的崛起和支付场景的广泛化,消费者对于支付的便捷和体验有了新的要求,新兴互联网支付产品的便捷体验与传统银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,便捷成为了主流。
因为对于消费者而言,支付的便捷是实时能够体验到的,但安全却是遭到损失之后才有切身体会。损失是小概率事件,这使消费者自然而然选择了效果更加明显的便捷。
支付的发展前景
历史经验已经告诉我们,支付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安全与便捷的权衡,那么未来支付的发展到底是趋左还是趋右呢?
答案是融合与分化。具体来讲就是,安全与便捷在整体发展上保持一致,两者在更高水平上保持协同,在体验上前后端分离。这种趋势是多方力量共同促进的结果。
首先是市场主体需求的推动。无论是银行还是支付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,对于消费者来说并无太多区别,消费者对于便捷支付的核心诉求没有变,但对于支付安全的要求在日渐提高,在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前提下,支付服务需要使安全和便捷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。例如,支付宝提供的“你敢付、我敢赔”服务,在保证便捷的同时,将消费者的支付风险部分转移到支付机构,同时提升了消费者的便捷和安全体验。
其次是技术进步的驱动作用。在支付前端提供便捷的无感支付(声纹、指纹、刷脸、静脉、虹膜等)模式,在后台与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机器学习、分布式架构等技术相结合。支付科技的发展使安全和便捷同时提升成为可能。
再次,行业发展趋势对于支付的要求。支付的发展是伴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发展起来的,而随着这种红利的消失,消费互联网开始向产业互联网转变,支付发展的重心也由C端转向B端和跨境等方向转移,与C端的重体验不同,B端和跨境对支付的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,在C端和B端共同发展的市场中,便捷和安全自然同等重要。
最后是监管的现实要求。监管并不总是与市场主体的立场完全一致,有时候甚至是背道而驰的。因为多数消费者追求的是便捷的体验(兼顾安全),机构追求的是利益(极致的创新),而监管需要考虑的是市场的整体发展,过高的安全标准会牺牲便捷,过度的便捷会增加风险,监管需要引导机构、教育消费者,在安全和便捷中达到整体支付效率的提升。
然而,我们仍需要注意,支付不同于其它行业,是整个市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,便捷确实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,但安全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石。